回到城镇化,李克强政府所研究的城镇化,对象包括主体和客体和环境以及它们的统一。
其实,中国的二元经济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农民身份的世袭制。没有这一点,任何形式(特别是外生)的城镇化都可能是羊吃人的翻版。
减速才能变道,转型时期需要经济增长整体增速放缓,以便重新选择方向(模式)。农民被制度性地剥夺了60多年,返还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是一种赎罪行为。因为,目前比城镇化更迫切的是国家对农村的反哺(提升农民福利,保护农村资源),让血腥拆迁的推土机停下来,让重喘下的农村修养生息。另外一个是土地所有权问题。城市化,或者城镇化盲目推进,已经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欧洲对此进行了修复)。
经济上的二元来自政治上的二元歧视。2013-7-22 进入专题: 城镇化 。经济学不应将价值边缘化,更不能将其逐出经济学殿堂。
但以非劳动要素为主创造效用的商品,其利润的源泉就主要是非劳动要素--资源、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创意等经济要素,决定价值、价格的不仅是劳动,主要是资源、土地、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创意等非劳动要素,是系统要素决定价值、价格。现代价格体系及运行的复杂性还在于形成了系统结构--价格,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到了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精神经济为主的现代或未来,服务产品、信息产品、精神产品的效用和价值,由劳动力、科技力、信息力、创意力等共同创造。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同时发生、极其复杂的,或若干趋势交叉影响。
物物交换从多余物交换发展到生产物交换、交易时,生产者就要考虑自己生产物品的费用--成本,先是考虑如何收回生产费用(生产成本),费用--成本是决定值不值得交易的低线,然后考虑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扣除成本后的的价值--利润),成本和收益成了生产者决定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价格不仅决定于消费者的效用,还决定于生产者的费用--成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以工业为主的物质经济时代,萨伊的发现是划时代的,对现在和未来研究价值、价格具有极大的启迪。那么,利润是谁创造的呢?利润的源泉是什么呢?利润是高于生产费用(成本)的收益。在商品交易的早期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商品费用主要是生产成本,但现代或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商品费用(成本)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形成系统费用(成本):包括生产费用(成本)、交易费用(成本)、制度费用(成本)、社会费用(成本)等。
我们前面分析了全经济要素创造效用并决定价值、价格,无疑,要素创造的效用,交易后创造的利润,也是全要素创造的,所以,在生产价格中,超过全要素成本的利润,是全要素创造的。增加财政支出,会增加货币流通量,拉高价格,相反,会使价格下降。所以,在物物交换或价格产生的早期,是效用决定交换或效用决定价值、价格,交换是效用交换,价值是效用价值。但生产者不但要收回费用(成本),还要获得超过费用(成本)的利益(利润),形成生产价格:费用(成本)+利润(K+P)。
或各种趋势同一方向影响。完全市场价格,主要是私人生产、个人及家庭消费的私人产品价格,而非市场价格是公共产品价格,半市场价格是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产品功能的产品价格。
古典经济学家在探索价格之谜时,提出价格的本质--价值,引发价值成为数百年(17世纪到19世纪)价格理论的核心和主线,但自马歇尔提出均衡价格理论后,也就是自20世纪以来,价值理论被边缘化,甚至被驱出经济学殿堂,现在的主流经济学教课书,基本上不研究价值。信息越不对称、价格越高,相反价格越低,这些是单一因素影响价格的基本趋势分析。
系统价值论,是将效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和费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张效用和费用共同决定价值,或者说,效用和费用共同创造价值。萨伊的要素价值论的历史意义,不但在于他以效用决定价值为前提,还在于他提出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本文用系统方法,将传统和现有的价值--价格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现代和未来价值--价格新的发展趋势,提出系统价值--价格理论:包括系统价值--价格论、系统效用--价格论、系统费用--价格论、系统因素--价格论、系统结构--价格论。是什么决定商品价值呢?既由需求者决定,也由供给者决定,是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共同博弈决定。在传统的价值理论中,劳动价值论或费用价值论,只是看到费用(成本)对价值的决定作用,不考虑效用对价值的决定作用。如果说,在以手工劳动为主创造效用的物质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还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进入大工业物质经济时代,尤其是进入以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精神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和未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越加显现。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物化劳动(资本)不创造利润(剩余价值)。也就是说,生产费用(成本)包括投入的劳动、土地、资本、管理、信息、科技、创意等各种经济要素的价值。
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经济学理论,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和主线的经济理论体系,长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宣传的主流理论。效用是谁创造的呢?人们利用经济力(传统理论的生产力)--自然力、劳动力、管理力、科技力、信息力、创意力等,对物质、服务、信息、精神进行加工、制造成广义的产品--物质产品、服务产品、信息产品、精神产品。
货币流通量越大、价格越高,相反价格越低。从生产者角度,生产费用(成本)决定价值、价格。
现代和未来经济学,尤其是价格理论,应将价值重请入经济学殿堂。价格还是信息的汇集和博弈,信息的不对称,对价格影响甚大,尤其是信息的垄断会形成垄断价格和造成价格差异。说商品效用主要是由劳动创造的,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商品时代,劳动是利润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是合理的。马歇尔在效用和费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影响,认为,需求与价格形成需求越大、价格越高的向上曲线。
我们还要对系统因素--价格进一步分析。商品的价值、价格还处决于商品的费用(成本)。
让我们用人类实践去全面地检验马克思主义吧。生产费用(成本)的计算,已基本上形成通用方法,现代和未来经济学极其重要的任务,是研究如何计量交易费用、制度费用、社会费用(成本),并形成系统费用(成本)计算方法。
商品之有价值,先决条件是具有效用,也就是能满足人类或消费者的生存、生活、发展、享受的需求,消费者才愿意支付购买。通货膨胀的出现,价格急骤上升,往往是因货币流通量过大,购买力太强,拉大需求而引发的,相反,又出现通货紧缩,价格下降。
如果不考虑系统费用、系统效用及货币、财政、信息等因素的条件下,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均衡价格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如果将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也就是按系统因素--价格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会也出现相反的方向变动。消费者购买的就是效用,而不是生产者的费用。从历史看,尤其从现代和未来看,决定和影响价值、价格的,不仅是系统效用、系统费用(成本),还有需求、供给、货币、财政、信息等因素,这些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因素,决定和影响价值、价格。生产者在与消费者进行直接的商品交易时,最底线是要收回生产费用(成本),以不至于亏损。
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绝对、持久的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仅是相对的、暂时的,而非均衡价格是绝对的、长期的。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如物品的价值、企业的产值、产业总产值、资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富总值等,无时不在经济活动中。
在人类物物交换及货币产生的初期,交换主要是由效用决定。进入大工业的物质经济时代,物质产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劳动力加工制造,而主要是由自然力的载体(机器)、管理力、科技力制造,商品效用及价值是劳动力、自然力(物力)、管理力、科技力共同创造。
当然,我们应积极探索系统因素--价格运行数学模型,这将是21世纪价格理论极其繁重的历史使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其称为劳动和物化劳动,我们将其称为全要素投入,或全要素价值。